呢套戲, 我兩三個星期前已睇咗. 我覺得幾好睇, 但卻未至於"好好睇".
很多人話呢套片令佢哋很有共鳴, 我卻又不大認同. 片中有班中的女神, 又有可愛及靚仔的頑皮男生, 確實美化了劇中的情節. 在男校或女校讀書的人, 其實對呢啲情節也只能當故事看看. 再者在一些好的學校讀書, 班裡都是勁人, 很少會有頑皮學生.
雖說男主角把深愛女主角的那份感情深深埋在心底裡, 但如果佢係咁鐘意女主角, 為何會因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彼此疏遠呢? 實在係說不通... 在現實生活中, 一雙亙有好感的男女, 除非佢哋係好有緣份(上天整定嗰隻), 否則, 疏遠咗就好難再有feeling, 漸漸地也忘了對方.
不過, 我覺得最surprise係最後一幕. 確實係搞笑得嚟又令人看得窩心.
<<作死不離三兄弟>>及此片都可說是清新之作. 但我覺得<<作死不離三兄弟>> 比此片好看好多.
今日看到呢篇文章, 竟然是來自經濟版.
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
筆者不是影評家,看到本欄的題目後,讀者不要誤以為筆者打算評論電影,筆者想藉這套電影來說說市場概念。由九把刀執導的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在香港大收旺場,目前票房收入已超過4000萬港元,極大可能成為香港本年最賣座的華語片,筆者對這個驕人票房也有貢獻。
《那些年》是一套半懷舊的電影,說的是一群年輕人的中學至大學間的成長故事。這樣的故事年過三十歲的人最有共鳴,因為說的是他們在中學和大學時的逸事,這好比《歲月神偷》裡對五十歲左右的人最有共鳴一樣,說的都是這些人的過去的點滴,而《歲月神偷》的票房比《那些年》的票房差了一點,除了《歲月神偷》沒有《那些年》一窩蜂的群眾現象外,《那些年》說的幾乎是每個人都曾發生過的故事,尤其是一夥小伙子中學時的吊兒郎當,對同班女同學的情竇初開,更是不少中學男生的寫照,筆者對電影中的一些情節都有會心微笑。
撇開電影的可觀性不談,從市場定位的角度看,《那些年》的顧客群比《歲月神偷》多。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,《歲月神偷》對太年輕的人不容易產生共鳴,主因不是其藝術價值不高,原因是年輕人對電影中的一些情節不甚了了,因為過份局限在一個特定時空裡,本質上就會令受眾的數目減少。相比之下,每個人都曾經過少年十五二十時,觀眾的覆蓋面自然大了,《那些年》受觀眾全面接受也理所當然,即使《那些年》故事背景發生在台灣,一些生活小節我們並不熟悉,卻也無損觀眾的投入程度。
《那些年》的成功,說明了「目標市場」這個重要的市場概念。筆者不是說《歲月神偷》和《那些年》是只顧票房而不理藝術,但客觀上分析,當《歲月神偷》的故事背景是發生在五、六十年代,五十歲以上的觀眾自然而然的就是《歲月神偷》的目標市場,而和《那些年》相比,《那些年》的目標市場就比較大,其票房也就更理想。
蘇偉文 (恆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)
2011年11月21日
source: http://hk.biz.yahoo.com/111121/366/4cnd6.html
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(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)
-
- Knight-Champion 一等騎士
- Posts: 1610
- Joined: Fri Sep 01, 2006 10:06 pm
- Location: 藍星
- Contact:
- willy
- Knight-Captain 上尉騎士
- Posts: 1063
- Joined: Sun Oct 19, 2003 12:38 pm
- Contact:
Re: 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(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)
呢套片好, 但不至於好好. 不知為何咁賣座.
Who is online
Users browsing this forum: No registered users and 1 guest